孙子兵法地形篇解读句解

来源:网络整理 时间:2022-11-21 19:34

本篇主要论述了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。孙子重视地形对作战的影响,强调地形是“兵之助”“知此而用战者必胜”。孙子提出将帅应重视地形,善于利用有利地形,避免不利地形。在此基础上,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,正确判断敌情,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,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,服从指挥,那就能无往不胜。

孙子兵法地形篇原文

孙子曰:地形有通者,有挂者,有支者,有隘者,有险者,有远者。我可以往,彼可以来,曰通;通形者,先居高阳,利粮道,以战则利。可以往,难以返,曰挂;挂形者,敌无备,出而胜之;敌若有备,出而不胜,难以返,不利。我出而不利,彼出而不利,曰支;支形者,敌虽利我,我无出也;引而去之,令敌半出而击之,利。隘形者,我先居之,必盈之以待敌;若敌先居之,盈而勿从,不盈而从之。险形者,我先居之,必居高阳以待敌;若敌先居之,引而去之,勿从也。远形者,势均,难以挑战,战而不利。凡此六者,地之道也;将之至任,不可不察也。

【译文】

孙子说:地形有“通”、“挂”、“支”、“隘”、“险”、“远”六种情况。我们可以去,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形,叫作“通”;在“通”这种地方,应当抢先占领向阳的高地,保持粮道通畅,这样作战就会有利。容易前进,但是难以返回的地形,叫作“挂”;在“挂”这种地形上,如果敌人没有防备,我们就能迅速出击,战胜敌人。如果敌人有防备,攻打它却不能取胜,难以返回,这就对我方不利了。不利于我军出击,也不利于敌人出击的地形,叫作“支”。在“支”这种地形上,即使敌人用利益引诱,我方也不能出击;而应该假装退却,诱使敌人出来,等它出来到一半时,再反身回击,这样就对我方有好处。在“隘”这种地形上,我方应该抢先占领,并用充足的兵力等待来犯之敌;如果敌人已先我一步到达,并用充足的兵力把守,我方就不能去进攻;如果敌人并没有充足的兵力,就可以进攻。在“险”这种地形上,如果我军先占据,就必须占据向阳的高地,等待来犯之敌;如果敌人先期占领,我军就应该率军离开,不要去攻打。在“远”这种地形,敌我双方地势相同,不宜去挑战;如果硬要求战,对我方不利。以上六条,是利用地形作战的法则,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,不能不认真研究。

孙子兵法地形篇解读

本节描述各种不同的地形,以及在各种地形上军队的部署和措置。公元620年七月,为统一全国,李世民亲率大军自关中出发,进攻盘踞洛阳自号为“郑”帝的王世充。王世充向占据河北的夏帝窦建德求助,窦率领三十万大军一路攻陷管城,推进到牛口。李世民得知窦建德来救王世充的消息,让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围洛阳,自己则亲率精兵三千五百人迅速东进占据武牢关天险,以阻窦建德西进,同时也切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联系。李世民深知地理对战争的作用和武牢关一带的地理形势。李世民要把窦建德挡在武牢关这一大门之外。唐军闭城不出,武牢关又是居高临下的天险,窦建德的大军在武牢关下逡巡数月找不到唐军主力,又不敢贸然进攻,急得窦建德无计可施。这时,李世民悄悄派出一支部队绕到窦军主力背后,截断了窦军运送粮草的通道。武牢关北即为黄河,黄河北岸滩涂水草丰美,他让兵士将一批战马弄到黄河北岸放牧,故意让窦建德能够看到。窦建德见唐军已牧马河北,断定唐军已无粮草,遂向唐军发动了最后进攻。窦建德的军队在汜水东岸摆开阵势,战阵竟有二十余里,自早晨至正午,鼓噪呐喊,欲与唐军决战。李世民仔细观察了对方的情况,吩咐手下闭门不战。等李世民看到窦军有的躺在地上休息,有的争着到河里喝水,军阵已乱,章法全无,遂下令全线出击。窦军猝不及防,全线溃散,唐军深入窦军阵中反复冲杀,斩获甚多,最终生擒窦建德,为唐王朝的建立赢下了关键的一仗。李世民占据的武牢关,应该说属于上述几种地形中的“隘”。

孙子兵法地形篇原文

故兵有走者,有弛者,有陷者,有崩者,有乱者,有北者。凡此六者,非天之灾,将之过也。夫势均,以一击十,曰走;卒强吏弱,曰弛;吏强卒弱,曰陷;大吏怒而不服,遇敌怼而自战,将不知其能,曰崩;将弱不严,教道不明,吏卒无常,陈兵纵横,曰乱;将不能料敌,以少合众,以弱击强,兵无选锋,曰北。凡此六者,败之道也;将之至任,不可不察也。

【译文】

军队打败仗有“走”、“弛”、“陷”、“崩”、“乱”、“北”六种情况。这六种情况的发生,不是天灾,而是将帅的过错。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,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,叫作“走”。兵卒强势,军官懦弱所造成的失败,叫作“弛”。将帅精明强干,士卒老弱所导致的失败,叫作“陷”。偏将处在气头上,不服从指挥,遇到敌人心怀怨恨,擅自出战,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,因而导致失败的,叫作“崩”。将帅软弱、缺乏威严,对士兵管教不严,治军不力,列兵布阵横七竖八,因此而致败的,叫作“乱”。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,以劣势兵力攻打优势敌人,用兵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,因而落败的,叫作“北”。这六种情况,是必然会导致失败的,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,不能不认真研究。

孙子兵法地形篇解读

本节分析军队打败仗的几种情况。唐代长庆初年,朝廷任命田布率领魏地的士兵去讨伐王廷凑。田布在魏地,魏人轻视他,数万人乘着驴进入军营、参加操练,田布禁止不了。几个月后,王廷凑和田布双方要作战,结果田布这边的士兵纷纷溃散。田布自刎而死。田布这种情况,属于“弛”。周定王十年(前597),楚庄王讨伐郑国,迫郑归降于楚。正当楚围郑之际,晋景公派荀林父率上、中、下三军救郑。晋军进至黄河边,听说郑已降楚,本不想与楚决战的荀林父,以救郑不及为由,欲引军而还。上军主将士会亦认为,楚国内部稳定,军队训练有素,不可与楚争锋。中军副将先縠则认为,面对强敌而退,将使晋失霸业,反对避战回师,且刚愎自用,不待命而行,竟自率中军一部渡河。荀林父唯恐因“师不用命”而有“失属亡师”之罪,被迫令全军尽渡,南进至邲地,扎营于敖、鄗二山之间。楚军得知晋军渡河而来,楚庄王近臣伍参建议与晋交战,楚庄王及孙叔敖则鉴于征服郑国的目的已达,无意与晋决战,率军南撤。之后伍参又向楚庄王进言:荀林父新主中军,号令不行,先縠刚愎自用,不听指挥,将帅矛盾,晋军必败。楚庄王决心趁此击败晋国,使郑国坚意附楚,随即改命孙叔敖停止撤退,转而回师北上,与晋决战。晋国魏锜、赵旃求公族大夫和卿之职未得,挟私怨欲败荀林父之功,就请求和楚国谈判。可是二人到了楚军大营后,并不讲和,而是发出挑战。晋上军主将士会、副将郤克判定魏锜、赵旃此行必定激怒楚师,即命上军大夫巩朔、韩穿率军设伏七处于敖山之下,以为应急之需,并建议全军预做迎战准备,却遭到先縠反对。荀林父正待楚使来盟,不料楚大军迫近,惊慌失措,下令全军后撤,先渡河者有赏。晋上军设伏未动,中军、下军纷纷向河边溃逃。晋军失去统一指挥,在楚军追击之下,溃不成军,多有死伤。晋上军虽设伏抗击楚军,亦虑寡不敌众,不敢恋战,主将亲自殿后,故能从容撤退,损失较小。在这次战役中,晋国失败主要是遇上了“崩”这种情况。

孙子兵法地形篇原文

夫地形者,兵之助也。料敌制胜,计险厄远近,上将之道也。知此而用战者必胜,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。故战道必胜,主曰无战,必战可也;战道不胜,主曰必战,无战可也。故进不求名,退不避罪,唯人是保,而利合于主,国之宝也。

【译文】

地形,是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。准确判断敌情,研究地形险易,计算道路远近,这是主将必须掌握的道理。懂得这些道理,并以之指挥作战的,必定能够取得胜利;对这些道理一无所知,却仍然指挥作战,必定遭到失败。所以,从战争规律上分析一定会取得胜利,即使国君主张不打,主将可以坚持去打;根据战争规律分析没有必胜的把握,即使国君主张打,也不可以去攻打。所以,将领作战,胜利不谋求名声,出现失误失利勇于承担罪责,只求能够保全百姓,对国君有利。这样的将领,是国家的宝贵财富。

孙子兵法地形篇解读

本节讲地形在用兵中起到的辅助作用。唐代裴行俭讨伐突厥时,有一次晚上刚刚扎好营盘、挖好深堑,却又突然下令把大寨移到高冈上去。将士们都很不高兴,认为不能再劳累士兵了。可是裴行俭态度坚决,下令火速转移。当天晚上,暴风雨突然降临,之前扎营的地方,洪水有一丈多深,众将士这才惊服。清道光十一年(1831)十二月,湖南江华县瑶族首领赵金龙不满清朝官吏的压榨,率众举行反清起义。起义军利用自己习于山地作战的优势,屡次挫败清军的进攻。次年四月,湖南巡抚卢坤、湖北提督罗思举受命前往镇压起义军。罗思举根据清军不习山地作战,而瑶民不利平地水陆作战的特点,建议兵分三路:一路潜出新田县断起义军南逃之路,一路从北面的桂阳县夹攻,一路切断其西通零陵、桂阳的小路。清军三路同时出击,起义军被迫东进至地势平易的常宁羊泉镇。这样,起义军集中于一地,又失去了山地作战的特长。在清军的合围下,起义军失败。可见,地形对作战的重要性,为将者不可不察。

孙子兵法地形篇原文

视卒如婴儿,故可与之赴深溪;视卒如爱子,故可与之俱死。厚而不能使,爱而不能令,乱而不能治,譬若骄子,不可用也。

【译文】

对待士卒如同对待婴儿一般呵护,就可以同他们共赴深渊,勇于冒险;对待士卒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,就可以跟他们同生共死。如果对士卒加以厚待却不能使用,溺爱却不能指挥和命令,违反军法却不能整治,那就如同娇惯坏了的子女一样,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。

孙子兵法地形篇解读

本节讲如何爱护士兵和使用士兵。从古至今,用兵作战都强调爱护士兵,名将也都懂得爱兵的重要性。爱兵之法,最好莫如爱抚和教戒。吴起,向来以爱兵如子闻名于世。公元前412年,齐国举兵攻打鲁国,鲁国大夫仪修向鲁穆公推荐,用吴起为将,率兵两万,以拒齐师。吴起受命之后,决心大败齐国,扬名于世。他为了激励部队的士气,誓与士卒共甘苦。他同士卒一起吃饭,一起睡觉,卧不设席,行不骑乘;见士卒扛着粮食很沉重,他便去帮助扛;有的士兵作战负了伤,伤口化了脓,他亲自去给排脓上药。吴起为士卒排脓上药的事,最为有名。有一位士卒的母亲,听说吴将军为她的儿子吸脓,她便大哭起来。有人问她:“你儿子是无名小卒,吴将军为你儿子吸脓,你不感到幸运,为何痛哭流涕呢?”这位母亲说:“往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脓,他父亲英勇地战死在战场上,今日将军又为孩子吸脓,岂不是又要战死吗?”鲁国军队在吴起的爱抚和感化下,士卒们个个都把他当作父亲一样看待,也都愿意受他驱使,奋勇杀敌。吴起超常的爱兵行为,激励了士气,也迷惑了敌人,掩护了自己的作战意图。吴起率军到指定地域之后,便安营扎寨,组织防御,无论齐军怎么引诱、挑衅,也不肯与之交锋。齐军主将田和,劳师远袭,经不住长久的拖延,就先派人乔装到鲁军中观其虚实。当间谍人员把吴起与军士中之最低贱者席地而坐、分羹同食的情况禀报田和后,田和便以将尊士卑的老眼光断言:吴起不会用兵,非将之才。随后,田和又遣一个手下将领,假称愿意讲和,到了吴起军中,刺探吴起的战备情况。吴起将计就计,以强示弱,把精锐的兵马隐藏起来,让那些老弱病残守着中军,厚待来使,待来使离去,吴起就马上调兵遣将,分作三路,尾其后而行。田和听了探子的回报,以为鲁军弱无斗志,便松懈起来,准备三天之内出兵对阵。可是,第二天拂晓,忽听辕门鼓声大振,鲁军突然杀到。齐军毫无准备,顿时大乱,望风而逃。

孙子兵法地形篇原文

知吾卒之可以击,而不知敌之不可击,胜之半也;知敌之可击,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,胜之半也;知敌之可击,知吾卒之可以击,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,胜之半也。故知兵者,动而不迷,举而不穷。故曰:知彼知己,胜乃不殆;知天知地,胜乃不穷。

【译文】

只知道自己的部队有能力打,而不知道敌人不能打,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性;只知道敌人可以打,而不知道自己的部队没有能力打,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性。知道敌人可打,也知道自己的部队有能力打,但是不知道地形不利于我方,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性。因此,懂得用兵的人,行动不会迷惑,战术变化无穷。所以说:了解敌人,也了解自己,胜利就不会有危险;懂得天时地利,胜利就会无穷无尽。

孙子兵法地形篇解读

本节为本篇总结,强调知己知彼、知天知地,方能百战百胜。孙武在整部书中都特别强调要了解敌人,了解自己,了解地形,了解天时,掌握敌我双方的全局情况,进行全面比较分析,确定战略战术。如此,才能保证胜利。南宋绍兴年间,岳飞受命去收复被金人的傀儡政权所占领的襄阳、邓州等地。襄阳左临襄江,右面是旷野。驻守襄阳的守将李成有勇无谋,把骑兵布防在江边上,却命令步兵驻扎在平地上。岳飞了解了李成的布防情况后,破敌之计了然于胸:江边乱石林立,道路狭窄,正是步兵用武之地,他命令部将王贵利用江边的地形,率领步兵,用长枪攻击李成的骑兵;敌人的步兵列阵平野,他命令部将牛皋率骑兵冲击敌方步兵,不获全胜不得收兵。战斗开始后,王贵率步兵冲入李成布防在江岸的骑兵队伍中,长枪直往敌人骑兵的战马腹部刺去,战马应枪而倒。江边道路崎岖狭窄,前面的战马倒毙后,后面的战马无路可走,也纷纷跌倒,许多战马被迫跳入水中,李成的骑兵很快就失去了战斗力。牛皋是员猛将,他率领铁骑向李成的步兵发起冲击,李成的步兵连招架之力都没有,纷纷丧命铁蹄之下,转瞬之间,步兵队伍就全线崩溃。李成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队伍土崩瓦解,只好掉转马头,弃城而走,岳飞顺利地收复了襄阳城。岳飞这一战的胜利正是因为做到了知己知彼,善于利用地理等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