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子兵法虚实篇解读句解

来源:网络整理 时间:2022-11-21 19:28

本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战净争中争取主动、避免被动。孙子认为,要取得主动,就要善于诱敌以利,调动敌军而不被敌军调动,就要善于了解敌情和隐瞒我军的意图、行动和用兵规律:在作战原则上要“我专敌分”,集中自己的兵力,分散敌人的兵力,用“形人而我无形”的方法迷惑敌人,扰乱敌人,使敌人“无所不备,无所不寡”,我则“以众击寡”,取得战净中的优势。如能做到这些,就能掌握主动,集中我军兵力,分散敌军兵力;利用敌军的弱点和错误,以众击寡,避实击虚,因敌而制胜。

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

孙子曰: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,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。故善战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。能使敌人自至者,利之也;能使敌人不得至者,害之也。故敌佚能劳之,饱能饥之,安能动之。

【译文】

孙子说:但凡先占据战场坐以待敌的就精力充沛、身处安逸,后到达战地仓促应战的就疲惫劳累。因此,善于作战的人,善于设法调动敌人而自己却不为敌人所动。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上钩的,是诱敌以利;使敌人不能先期到达战场的,是设置障碍、制造困难的结果。所以,敌人若身处安逸,就设法使之疲劳;若敌人粮食充足,能够饱食,就设法使之匮乏;若敌人安然不动,就设法使他行动起来,疲于应付。

孙子兵法虚实篇解读

本节论述虚实转变的要诀,关键在于“致人而不致于人”。致人而不致于人,就是主动权掌握在我方手中。敌人安逸,我就使他疲劳,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。战国时,秦国进攻韩国,军队驻扎在阏与。赵王召见廉颇问道:“可以去救援吗?”回答说:“道路远,而且又艰险又狭窄,很难救援。”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,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。又召见赵奢来问,赵奢回答说:“道远地险路狭,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,哪个勇猛哪个得胜。”赵王便派赵奢领兵,去救援阏与。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,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:“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。”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,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,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。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急速援救武安,赵奢立即把他斩首。赵军坚守营垒,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,反而又加筑营垒。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,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。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,秦将大喜,说:“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,而且还增修营垒,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。”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,就令士兵卸下铁甲,快速向阏与进发。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,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。军营筑成后,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,立即全军赶来。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,赵奢说:“让他进来。”许历说:“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,现在他们赶来对敌,士气很盛,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,严阵以待。不然的话,必定要失败。”赵奢说:“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。”许历说:“我违反了您不准进谏的军规,接受死刑。”赵奢说:“这个事情就先不追究吧。”许历又提建议说:“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,后到的失败。”赵奢同意,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奔上北面山头。这样赵军以逸待劳,秦兵后到,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,赵奢指挥士兵猛攻,大败秦军。秦军四散逃跑,于是阏与的包围被解除。同样的做法也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。当时的北周武帝遣将率领羌夷与突厥合兵攻打北齐,北齐将领段韶率兵抵御。当时正值大雪之后,北周以步兵为前锋,从西边行军而来,离段韶据守的城池有二里地,段韶的部将想出城一路杀过去。但是段韶说:“他们派来的是步兵,步兵力气有限,现在刚刚下过雪,地面难行。一声呐喊,杀将过去,我们行军也不便。不如列阵之后等待他们到来。等他们过来了,一路奔波,力气也消耗得差不多了。这样他们疲劳,我方安逸,肯定能够大破敌兵。”后来按照段韶的办法去做,两军交战之后,果然大破敌军,北周军队的前锋几乎全军覆没。

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

出其所不趋,趋其所不意,行千里而不劳者,行于无人之地也。攻而必取者,攻其所不守也;守而必固者,守其所不攻也。故善攻者,敌不知其所守;善守者,敌不知其所攻。微乎微乎,至于无形;神乎神乎,至于无声,故能为敌之司命。进而不可御者,冲其虚也;退而不可追者,速而不可及也。故我欲战,敌虽高垒深沟,不得不与我战者,攻其所必救也;我不欲战,画地而守之,敌不得与我战者,乖其所之也。

【译文】

向敌人不去、不设防的地方进军,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。行军千里而不感到疲劳,是因为走在没有敌人把守的地方。我方进攻一个地方能取得胜利,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没有防备或疏于防备之地。我方防守牢不可破,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不进攻或无法进攻的地方。因此善于进攻的,能使得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;而善于防守的,则能使敌人不知道从哪里进攻。深奥精妙,使敌人见不到任何蛛丝马迹;神奇无比,使敌人得不到关于我方的任何信息。这样,才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。进攻时,敌人毫无抵抗之力,那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守备空虚的地方;退却时,敌人无法追击,那是我方行动迅速,敌人追赶不上。因之,如果我军想要出战,敌人就算深沟壁垒,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,因为我军攻击的是敌军必救之地;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,虽然只是随便在地上画出界线防守,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,因为我方可以设法使敌人改变行动的方向。

孙子兵法虚实篇解读

本节讲如何通过我方的努力在攻与守中使敌人变实为虚。攻和守是战争中对立的两极,孙武主张,必争的地方,不要硬攻,但是要得到;不要死守,但是不要丢失。所谓“攻而必取者,攻其所不守也;守而必固者,守其所不攻也”,就是说,在战略上,为敌我双方必争的地方,如果先被敌人占领,敌人一定会配备重兵把守,我方就不能强攻;这时应当分遣奇兵,出于争地以外,用调虎离山之计,攻敌人不能放弃的重要据点,使得敌人把注意力转移,我方再趁机袭取必争之地。如果必争之地是我方把守,敌人一定会竭力猛攻,我军要想办法把敌人注意力吸引到其他地方去,使得争地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。东汉初年,光武帝刘秀下诏让耿弇率军进讨张步。耿弇率骑都尉刘歆、太山太守陈俊引兵东进。张步得知汉军来攻,立即派大将军费邑驻军历下,并分兵屯据祝阿,此外,还在太山钟城列营数十,严阵以待。耿弇渡河后,首先进攻祝阿。部队士气旺盛,早晨攻城,中午即攻破。耿弇审度形势,故意围开一角,让城中士卒得以逃出,奔归钟城。钟城守军听说祝阿已破,恐惧异常,纷纷弃营而逃。耿弇攻下祝阿后,费邑派其弟弟费敢把守巨里,耿弇驱兵进逼,派人多伐树木,扬言用来填塞坑堑,以便攻城。数日后,有人从费邑那里投降过来,说费邑得知耿弇要攻巨里,正准备前来救援。耿弇大喜,命令部下迅速修治攻城器具,并公开命令各部,三日后全力进攻巨里城。接着,他暗暗放松对俘虏的看守,让他们有机会逃跑。逃回的俘虏把耿弇的计划报告费邑,三天后费邑果然率领精兵三万赶赴巨里。耿弇留三千兵力牵制巨里,自己则率领精兵登上山坡,居高临下,迎头痛击费邑的援军,费邑大败被杀。耿弇砍其首级以示巨里城中,守军惊惧万分,费敢率兵弃城而逃。耿弇分兵攻城略地,连下四十余营,一举平定了济南地区。耿弇在巨里打了一个漂亮的“围城打援”战役。“围城打援”,是指进攻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,诱使敌人派兵援救,然后以主力歼灭敌人援军的一种作战方法。它的理论依据是《孙子兵法·虚实篇》中的“攻其所必救”,最初的雏形为战国时期孙膑的“围魏救赵”战役。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“围城打援”战例,当属耿弇的首创。张步听说济南失守,即命其弟张蓝率精兵二万守西安,另派诸郡太守合兵万人守临淄,相距四十里。耿弇进军画中,位于二城之间。经过侦察,耿弇发现,西安城小,却坚固难攻,张蓝的兵也精锐善战;临淄城大,却易被攻破。于是下令,部队五日后攻打西安。张蓝闻讯,日夜戒严,不敢懈怠。五日后的半夜时分,耿弇命令将士在营地吃完饭后,乘夜进军临淄。护军荀梁等人提出应该先攻西安。耿弇说:“不然。西安军听说我要攻打他们,日夜戒备;我们出其不意攻打临淄,城内必定惊扰,我方如果攻打,一天之内就能够攻下来。把临淄占领了,西安城就会孤立,张蓝与张步隔绝,一定会逃跑,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。”果然,不过半日,临淄即被攻克,张蓝闻知,大惊失色,率部众逃归剧县。此战,耿弇声东击西,一石二鸟,连克临淄、西安二城。

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

故形人而我无形,则我专而敌分;我专为一,敌分为十,是以十攻其一也,则我众而敌寡;能以众击寡者,则吾之所与战者,约矣。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,不可知,则敌所备者多;敌所备者多,则吾所与战者,寡矣。故备前则后寡,备后则前寡,备左则右寡,备右则左寡,无所不备,则无所不寡。寡者备人者也;众者使人备己者也。

【译文】

因此,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,不让敌人知道我军动向。这样我军就可以集中兵力,而敌军则不得不分散用兵。在敌我双方兵力相等的情况下,我方集中兵力于一处,而敌人则分散在十个不同地方,我方就是以十倍于敌人的优势兵力来进攻敌人。这样,战场上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,我军所面对的敌军数量就十分有限。敌军不知道我军预定的战场在何处,就会分兵防备各个可能的作战地点。防备的地方越多,能够和我军在战场上直接交战的敌军就越少。所以,防备前面,则后面兵力不足;防备后面,则前面兵力不足;防备左方,则右方兵力不足;防备右方,则左方兵力不足。所有的地方都加以防备,则所有的地方兵力都会出现不足。出现兵力不足的状况,全是因为我军分兵防御敌人;出现兵力充足的状况,则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御我军的缘故。

孙子兵法虚实篇解读

本节论分化敌人的奥妙。战争是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抗。拿破仑曾经说过:“战术没什么巧妙之处,只是以多数兵力打败少数兵力罢了。”敌众我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。杜牧对这个问题,曾经发表过高见:“我军深沟壁垒,销声匿迹,出入无形,有时候用轻骑兵冲击敌人防守空虚之地,有时候用长弓大弩,射箭攻其要害之地。白天多设旌旗,晚上多点火把、多次擂鼓,对敌人产生威慑力,让他们有畏惧之心,他们就会分兵防御。这就像一个人站在高处俯瞰山下,或者一个人坐在垂着竹帘的屋内,可以把外面的事看得清清楚楚一样。我们把敌人的情况摸得明明白白。可是我方如何部署、有多少人马,敌人却一无所知。因此我方专注于一点,敌人却要处处防备。我方专注,所以力量强大;敌方分散兵力,所以力量弱小。以我之强大力量,攻击敌人之弱小,必定能取得胜利。”这样就可以使原来在全局上敌众我寡或者彼此相当的局面,造成局部上敌寡我众。当然经过多次这样的战斗,严重杀伤敌人后,就会在全局上变成敌寡我众。因此,在各种不同情况下,要注重用力量的对比关系分化敌人,变寡为众,从而达到以众击寡、消灭劣势敌人的目的。

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

故知战之地,知战之日,则可千里而会战。不知战地,不知战日,则左不能救右,右不能救左,前不能救后,后不能救前,而况远者数十里,近者数里乎?以吾度之,越人之兵虽多,亦奚益于胜哉?故曰:胜可为也。敌虽众,可使无斗。

【译文】

所以,能够预料和敌人作战的地点和时间,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作战。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地点和时间,那就会导致左翼不能救右翼,右翼不能救左翼,前军不能救后军,后军不能救前军,何况远在数十里之外,近的也相隔好几里呢。在我看来,越国虽然兵多,但对它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?因此说:胜利是可以人为创造的,敌人虽然兵多,却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战斗。

孙子兵法虚实篇解读

本节讲知晓战地、战时的重要性。如在前面《形篇》中所举马陵之战。孙膑预测会在马陵作战,是知道作战地点;他又预测庞涓夜晚到达马陵,这是知道作战时间。秦国大夫杞子驻守在郑国,他派人向秦国报告说:“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,如果悄悄派兵前来,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。”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。蹇叔说:“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,我从没听说有过。军队辛劳精疲力竭,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,这样做恐怕不行吧?军队的一举一动,郑国必定会知道。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,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。再说行军千里,有谁不知道呢?”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。他召见了孟明视、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,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。蹇叔哭着说:“孟明啊,我看着大军出发,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!”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:“你知道什么?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,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。”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,他哭着送儿子说:“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,崤有两座山头。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,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。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,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。”秦军于是向东进发。晋襄公为维护霸业,决心打击秦国。为不惊动秦军,准备待其回师时,设伏于崤山险地进行围歼。孟明视等率军顺利通过崤山隘道,越过晋军南境,抵达滑国,恰与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。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,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,一面派人回国报告敌情。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,不敢再进,就回师。晋国侦知,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,埋伏于隘道两侧。秦军重返崤山,疏于戒备。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,立即封锁峡谷两头,突然发起猛攻。晋襄公身着丧服督战,将士个个奋勇杀敌。秦军身陷隘道,进退不能,惊恐大乱,全部被歼。蹇叔在大军出发前就知道秦军会在崤山遭遇袭击,可谓知“战地”者也。

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

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,作之而知动静之理,形之而知死生之地,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。故形兵之极,至于无形;无形,则深间不能窥,智者不能谋。因形而错胜于众,众不能知;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,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;故其战胜不复,而应形于无穷。

【译文】

因此,要筹划计谋,分析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;挑逗敌人,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;侦察一下敌人所处的地形,弄清地形对我方的利弊;试探性地进攻,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优劣。所以,伪装佯动,假象运用得极其巧妙、达到极致时,一点破绽也没有,可以让敌人看不出任何迹象。达到这种境地,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窥测我方的底细,智慧高超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方的办法。根据敌情变化,灵活地采取制胜的策略,即使把这种策略摆在众人面前,众人还是莫名其妙、不能理解。人们都知道我方克敌制胜的方式,却不能知道我方是怎样灵活运用它们制胜的。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不一样,而是根据敌情灵活运用,变化无穷。

孙子兵法虚实篇解读

本节论战争中侦察敌人虚实的方法,认为运用虚实的秘诀,在于以无形取胜。西汉初年,英布造反。皇帝刘邦召集将领们问道:“英布造反,对他怎么办?”将领们都说:“出兵打他,把他活埋了,还能怎么办!”汝阴侯滕公召原楚国令尹问这事。令尹说:“他本来就当造反。”滕公说:“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,分赐爵位让他显贵,面南听政立为万乘之主,他为什么反呢?”令尹说:“往年杀死彭越,前年杀死韩信,英布与他们有同样的功劳,是结为一体的人,自然会怀疑祸患殃及本身,所以造反了。”滕公把这些话告诉刘邦说:“我的门客原楚国令尹薛公,这个人很有韬略,可以问他。”刘邦就召见了薛公。薛公回答说:“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。假使英布计出上策,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了;计出中策,谁胜谁败很难说了;计出下策,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。”刘邦说:“什么是上策?”令尹回答说:“向东夺取吴国,向西夺取楚国,吞并齐国,占领鲁国,传一纸檄文,叫燕国、赵国固守他的本土,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。”刘邦再问:“什么是中策?”令尹回答说:“向东攻占吴国,向西攻占楚国,吞并韩国,占领魏国,占有敖仓的粮食,封锁成皋的要道,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。”刘邦又问:“什么是下策?”令尹回答说:“向东夺取吴国,向西夺取下蔡,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,自身跑到长沙,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。”刘邦说:“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?”令尹回答说:“选择下策。”刘邦说:“他为什么放弃上策、中策而选择下策呢?”令尹说:“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,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,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,而不顾及当今百姓,不为子孙后代考虑,所以说他选用下策。”刘邦说:“说得好。”于是赐封薛公为千户侯。不久刘邦就调动军队,亲自率领着向东攻打英布。英布造反之初,对他的将领们说:“皇上老了,厌恶打仗了,一定不能够亲自带兵前来,派遣将领,将领们只害怕韩信、彭越,如今他们都死了,其余的将领没什么可怕的。”他没料到刘邦会亲征。形势果真如薛公预料的,英布向东攻打荆国,荆王刘贾出逃,死在富陵。英布劫持了他所有的部队,渡过淮河攻打楚国。楚国调动军队和英布作战,楚国分兵三路,想采用相互救援的奇策。有人劝告楚将说:“英布擅长用兵打仗,百姓们一向畏惧他。况且兵法上说: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和敌人作战,一旦士卒危急,就会逃散。如今兵分三路,他们只要战败我们其中的一路军队,其余的就都跑了,怎么能互相救援呢!”楚将不听忠告。英布果然打败其中一路军队,其他两路军队都四散逃跑了。英布的军队向西挺进,和刘邦的军队相遇。英布的军队非常精锐,刘邦就躲进庸城壁垒,坚守不出,见英布列阵一如项羽的军队,刘邦非常厌恶他。刘邦遥遥望见英布,就对他说:“何苦要造反呢?”英布说:“我想当皇帝!”刘邦大怒,骂他,随即两军大战。英布的军队战败逃走,渡过淮河,几次停下来交战,都不顺利,最后英布只得和一百多人逃到长江以南。英布原来和番阳县令通婚,因此,长沙哀王派人诱骗英布,谎称要与英布一同逃亡。英布相信他,就随他到了番阳,番阳人在兹乡百姓的民宅里杀死英布。薛公在刘邦面前对英布作了精准的分析,并断定英布要采取下策,可以说是“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”。

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

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避实而击虚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;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故五行无常胜,四时无常位,日有短长,月有死生。

【译文】

作战的方式就像水一样,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;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设防严密、力量强大的地方,而攻击其薄弱环节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,军队则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策略。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,就像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。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,就是用兵如神。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这五行相生相克,没有哪一个能够保持常胜;四季相继相代,没有哪一个永远长存,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,月亮也会有圆缺变化。

孙子兵法虚实篇解读

本节论虚实之用,神妙莫测,要点在于因敌变化。北宋时期,西夏人经常侵犯宋朝边境。一次,西夏人又骚扰位于边境的渭州,渭州知州曹玮领兵出战,把敌人打败,对方丢下物资落荒而逃。曹玮得知他们走远后,就下令士兵把敌人丢下的牛羊赶回来,把其他的物资也抬回去。敌人逃了几十里后,听说曹玮贪图财物行动迟缓,队伍分散,就想返回偷袭。曹玮得到情报后,若无其事。部下很担心,对曹玮说:“带着这些牲畜和物资,不便于行动,要不就丢下吧。”曹玮却对这些建议不予理会。直到走到一个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方,曹玮才命令停下来等待敌人。敌人快要逼近的时候,曹玮派人迎上去说:“你们远道而来,很是疲劳,我们不想乘人之危,请你们先休息,然后再决战。”敌人听后非常高兴,坐下来休息。过了好长时间,曹玮说:“休息好了,我们交战吧。”结果曹玮的部队毫不费力就把敌人打得大败。曹玮的部下对取胜如此容易都感到奇怪,曹玮说:“我军已经很疲乏,大家赶着牛羊抬着物资,敌人知道后要偷袭我们。他们本来走了很远,再回头来追赶,走的路更多,更疲惫。这时如果马上交战,他们虽然疲劳,但是士气十足。我让他们休息,是因为走远路的人一休息,就会腿脚肿痛麻木,站立不稳,根本无法作战。”曹玮很懂“兵无常势”的道理。